電企跨界煤化工集體陷窘境
瀏覽數:6 | 日期:2014-4-26
3月底,中國華能、中國大唐、中國華電、中國國電、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、國投集團、神華集團等國內電力巨頭齊聚一堂,但交流的卻不是電力業務,而是各企業在煤化工發展規劃、煤化工項目建設營運、煤化工業務結構及企業人才狀況、煤化工工藝選擇及技術儲備等方面的情況。
在近些年國內煤化工熱潮的帶動下,這種跨行業搞煤化工的事不稀奇。那么,這些電力企業的煤化工業務開展得如何?是否一帆風順呢?
“逼上梁山”發展煤化工
從多家電力企業了解到,電力企業搞煤化工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。2005年以來,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?;痣姰a能全面過剩,節能減排壓力進一步加大,發電成本居高不下,行業面臨全面虧損的困局。發展電力離不開煤炭,“拿煤”是電力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。而要拿煤礦,地方政府開出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按一定比例就地轉化。于是,電力企業被“逼上梁山”發展煤化工。
多家電力企業的現身說法,印證了這一事實。
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煤炭部經濟運營處副處長董建立介紹說,“我們公司是在2010年拿煤炭資源時被帶進了煤化工領域?!?010年華電集團因為拿煤“被化工”了4個煤化工項目,當年就決策了煤制氣、煤制乙二醇等項目,2011年又在陜西榆林上馬了天然氣制甲醇項目和煤制甲醇項目。天然氣制甲醇項目效益不好,2011年天然氣由每立方米1.11元漲到1.6元,項目成本增加了2億多元,2013年虧了1.6億元,今年預計虧得還要多。
中國國電集團煤化工部趙麗梅也承認,國電集團發展煤化工是迫不得已。2008年、2009年國電集團先后拿到200億噸的煤礦,配套了6個煤化工項目,其中有的是在兼并煤礦的過程中帶過來的。2012年,國電集團形成了6000萬噸煤炭產能和6個煤化工項目,于是國電集團干脆成立了煤化工產業部,干起了煤化工。
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高新產業部煤化工處處長米文珍則表示,“我們發展煤化工也是不得已而為之。為了掌握煤炭資源,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,我們必須進行煤炭的就地轉化,且地方政府對轉化的比例越來越高,原來是1∶0.5,現在要求1∶1了?!?
大唐集團相關負責人也承認,他們拿到某地一個70億噸儲量的褐煤礦,先后上馬了一個46萬噸/年的煤制聚丙烯項目和一個40億立方米/年的煤制天然氣項目,項目總投資數百億元。還有一個化肥項目雖為拿煤而建,但時至今日,項目建起來了,煤礦卻沒了下文。大唐也是典型的因煤資源而“被化工”的代表。
技術難題難以逾越
毋庸置疑,這些電力公司都是國內的行業巨頭,搞發電肯定沒的說,搞煤化工又如何呢?
中國華能集團煤炭部經濟運營處副處長劉宇介紹說,華能集團在天津的IGCC項目中,氣化爐采用華能自己開發的干粉氣化技術,但從2013年運行一年的情況看,氣化爐因煤質影響運行不穩定,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。華能集團在新疆的一個煤制氣項目搞了4年多的技術論證,最擔心的還是氣化技術。
劉宇訴苦稱,“我們擔心的還有煤的問題。由于煤礦與煤化工項目同步開發,在煤化工項目的前期要把煤質搞清楚十分困難,煤在地下,采樣有局限性,數據不一定具有代表性。塊煤問題也是一個大問題,由于魯奇氣化爐專‘吃’塊煤,且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,所以還不知道從開采到進爐,塊煤還剩多大比例,剩下大量的粉煤又怎么辦?!?
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高新產業部煤化工處處長米文珍則稱,“剛開始并不覺得搞煤化工多么復雜,但后來發現煤化工比電力復雜得多,搞煤化工在技術的先進性和管理難度上都比搞電力更難。不過大唐的示范項目讓我們接受了一些教訓,公司經常反復討論比選方案?!?
大唐作為五大發電集團最早進入煤化工領域的企業,在煤化工技術方面的感觸尤為深刻。從大唐能源化工公司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,大唐的煤化工項目都遇到過技術瓶頸的制約。大唐內蒙古多倫煤化工項目自2006年開始建設以來,可謂命運多舛。由于當地煤質原因,氣化技術掌握難度大,正式生產以來,氣化爐時?!鞍l脾氣”,導致“氣頭”負荷一直偏低。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一系列裝置投運僅一個多月,就因煤質中不明化學成分等原因出現氣化爐內壁嚴重磨損現象,項目被迫停產檢修近2個月,最近才重新恢復生產。
中國國電集團煤化工部趙麗梅介紹說,國電集團煤化工項目出現的問題,主要表現在電力企業對煤化工項目認識不到位,往往容易以電力的思維看化工,結果忽視了一些致命的技術問題。
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煤炭部經濟運營處副處長董建立則抱怨,電力企業搞煤化工心里都沒底,找不到非常權威的機構建議。“因為各個化工設計院看法不一樣,公說公有理、婆說婆有理,站在不同的角度,針對不同的技術說得都很好,讓我們拿不定主意?!?